🎊 远离各类贷款“套路”

远离各类贷款“套路”

(来源:中国银行保险报网)

转自:中国银行保险报网

□本报记者 胡杨

案例1: 低息背后藏“猫腻”

情景还原:

金先生想贷款开店,看到某平台广告宣传“无抵押、低利率、秒到账”,便点击链接申请。很快,一位自称“信贷经理”的人联系他,声称“我们有内部渠道,能帮您拿到银行3%的超低利息”,但要先收取一笔3000元的“担保费”和2000元的“权益费”来“激活额度”。金先生信以为真便交了钱,等最终拿到贷款合同才发现,合同写明的放款方并非银行,而是一家陌生的小贷公司,而所谓“年化利率3%”的超低利率更是虚假宣传。之前交的“担保费”“权益费”其实就是变相的“砍头息”,极大地拉高了他的实际融资成本。

风险提示:

这则案例暗藏三个陷阱,一是混淆概念——非法中介常冒充银行、金融监管部门等官方机构,用“内部渠道”“独家优惠”等话术骗取信任。二是隐瞒费率——他们往往只宣传日利率或月利率,刻意隐瞒实际产生的年化利率并以“管理费”“服务费”等名目拆分利息,掩盖真实成本。三是预收费陷阱——任何在贷款资金到账前要求支付费用的行为,极有可能是诈骗。

正确做法:

认准官方渠道——申请贷款请直接通过银行官方APP、线下网点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的官方平台。看清年化利率——务必关注合同上明确标注的年化利率,并计算总的还款金额,判断自身承受能力。拒绝提前付费——坚决拒绝任何贷前收费要求。

案例2: 越花越多的“解冻钱”

情景还原:

这天,小包接到一通来电,对方在电话里热情推销“可以帮忙贷款,无抵押、低利息”。正好小包最近看中了一款高性能电脑,想着可以趁利息合适先借一笔钱,“早买早享受”拿新电脑打游戏,便追问了两句,对方立即通过短信发来链接,让小包下载某款APP,并承诺全程在APP上操作借款。下载安装、填写信息等一番操作后,平台显示“成功借款1万元”。

兴高采烈的小包随即输入银行卡信息提现,这时,页面却提示“操作有误,卡号填写错误”。他赶紧联系对方,对方解释称:“你输入的卡号错误,资金被冻结了,要转5000元解冻。”然后甩来一份所谓的“金融监管部门通知”证明真实性。

“通知”看上去有模有样,小包很快信以为真,并按照指引转账5000元,对方又发来一个网址,点击“确认”后,小包的账户瞬间被划走5000元。正当小包以为事情解决时,平台依然提示无法提现,咨询对方后得到一句:“继续充值,或者用微信去淘宝买东西,帮忙刷流水,就能解冻。”购买东西后,对方还叮嘱小包,要删除微信账单别被系统查到。

一次次花钱充值后,1万元贷款仍未到账,小包这才彻底醒悟:根本没有什么贷款,只有层层设下的骗局……

风险提示:

云南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总结了其中的诈骗“套路”——第一步,推广引流。诈骗分子以“无抵押”“免征信”“快速放款”“免费提额套现”等幌子,通过网络媒体、电话、短信、社交软件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、信用卡、提额套现等虚假广告,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。第二步,洗脑引导。诈骗分子向受害人发送虚假放贷信息,受害人发现未到账后,再以受害人操作失误、征信有问题、流水不足等原因,使用转账、购买购物卡、消费等不同手段要求受害人支付各种费用。第三步,骗取钱财。诈骗分子收到受害人的转账之后,便关闭APP或网站并将受害人拉黑,消失不见。

正确做法:

前往正规机构,按正规程序贷款,不听信各类贷款广告忽悠。凡是“不要任何资质”,且放款前要先交费的网贷平台,都是诈骗。凡是编造“转账错误”,需要把钱转到指定账户上的,都是诈骗。凡是以“银行流水”“解冻费”等名义需要转账进指定账户的,都是诈骗。

案例3: 坑人又害己的“AB贷”

情景还原:

家人生病,郭女士急需用钱,恰好接到一位自称“贷款中介”的人打来电话,对方介绍该中介公司有固定办公住所,值得信赖。“我们都是面对面签合同,有任何问题立马可以帮助解决。”对方称。

郭女士一看地址位于某写字楼,便放心上了门。一番细节沟通后,郭女士当场签订贷款委托服务合同,甲方委托人是她本人,乙方也就是代理方是某科技信息有限公司,地址就在她签合同所在的大楼。

合同签完后没多久,中介公司就告诉郭女士,贷款已经通过初审,但因其征信不良不能最终放款,这让郭女士心急如焚。“贴心”的工作人员帮郭女士想了个解决办法,让她多找几位朋友作为“加分人”,最好是公务员、事业编,公积金高,可以提升贷款审批概率。

郭女士便联系了多位朋友同事,几人拍了身份证、进行了人脸识别,帮郭女士成功拿到了贷款。过了一阵子,有同事找到郭女士,告诉她自己莫名其妙背上了巨额贷款,已经影响申请车贷、房贷。郭女士这才知道,自己并非实际借款人,钱其实是以朋友的名义借后再转给她使用。

想到中介公司有固定办公场所,郭女士赶紧上门讨要说法,却发现这家公司已经人去楼空,工商注册信息也显示“已注销”……

风险提示:

这是典型的“AB贷”陷阱,非法中介诱骗征信不良者拉亲友背债的陷阱,本质是利用信任转嫁风险。一般来说,不法中介会通过社交平台、短信、电话等渠道锁定征信不良的A类人群,诱骗其通过亲友、同事等B类人群协助借款。在诱骗过程中,不法中介利用“只需配合签字,无需担责”“监督还款人”等话术,掩盖B类人群的真实借款人身份。诱导B完成人脸识别、签署空白合同或授权查询征信,实际以B名义申请贷款。贷款到账后,资金通过第三方账户转给A,B承担还款责任。

正确做法:

警惕“零风险担保”“贷款返利”等宣传,凡涉及“朋友签字/过账”的贷款均需要提高警惕。不随意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、验证码,避免手机被他人操作。正规贷款需面签或通过官方渠道操作,警惕“签约中心”“虚拟账户”等话术。若发现被骗,立即报警并保留聊天记录、合同等证据,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。

案例4: 非理性借贷终致“滚雪球”

情景还原:

小陈是个“购物狂”,由于没有经受住一则消费贷款广告的低息诱惑,觉得以自己的经济能力,按时还款不成问题,便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非理性借贷,没想到还款压力越来越大。同时,小陈在申请贷款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,导致其接收到大量贷款广告。在短期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下,为解燃眉之急,小陈随即向其他若干个网络消费贷款APP借款还贷,最终导致债务发生“滚雪球”效应,形成巨额借款。

风险提示:

天津金融监管局提示,互联网界面可能暗藏“套路”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。例如,在购物、社交、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,借贷产品广告泛滥,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,并在产品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优先使用消费信贷。有的平台分析和滥用消费者行为数据,不顾综合授信额度、还款能力、还款来源等情况,一味地诱导借贷或超前消费,利用优势信息地位诱导借贷。这种互联网贷款不当营销“套路”也在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。

江苏金融监管局提示,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,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、以贷还贷,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,还款时引导借款人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使消费者债台高筑,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。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后,网络平台还会将客户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“产业链”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,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。

正确做法:

办理借款业务时,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充分了解借款条件,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,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。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,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。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,理性消费,合理借贷,维护个人良好信用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🎯 相关推荐

朋友送的森海塞尔怎么保修呀?
365体育ribo88

朋友送的森海塞尔怎么保修呀?

📅 07-25 👀 3657
诟駡什么意思-诟駡怎么读
mobile28365正规网址

诟駡什么意思-诟駡怎么读

📅 07-04 👀 6948
Elasticsearch-面试系列-查询速度快的原因
365体育ribo88

Elasticsearch-面试系列-查询速度快的原因

📅 09-15 👀 9219
魔兽世界44级去哪里做任务(魔兽世界44级去哪个副本)
洪欣主演电影电视剧
365体育ribo88

洪欣主演电影电视剧

📅 07-17 👀 4772
剑3监本印文效果及获取方法全解析
365体育ribo88

剑3监本印文效果及获取方法全解析

📅 10-15 👀 5860
桎鎋的意思
365体育ribo88

桎鎋的意思

📅 07-30 👀 583
时光教会了你什么
beat365老版本

时光教会了你什么

📅 08-31 👀 3464
18寸轮毂和20寸轮毂的区别
mobile28365正规网址

18寸轮毂和20寸轮毂的区别

📅 09-12 👀 8583